保全員在社會上被普遍認定為基層工作者,常被低估、忽視。但實際上,我們每天面對來自多方的壓力,承受著不只是體力上的付出,還有人際互動帶來的挑戰與風險。
在工作現場,決定我們去留的,從來不只是主管一人。真正影響保全員去留的關鍵人物,是那些與我們日常互動頻繁的人,包括:
• 業主與住戶
• 同事與其他管理服務人員(如清潔員、物業管理員等)
• 工廠的員工與主管層
• 社區的訪客與來賓
這些人時時刻刻觀察著我們的態度與應對方式,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發生時,保全的第一反應與處置,更是放大鏡下的焦點。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對象,反而是那些經常見面但不一定有太多對話的人。他們最能觀察我們的行為模式與工作習慣。也正因為「了解」,一旦他們對我們的態度產生不滿(即便只是基於個人主觀感受),這種反感就會悄悄累積,甚至形成「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一旦有事件觸發這種情緒,往往就成了我們離開該案場的導火線。
這些「不快」的來源很多,可能只是一次處理訪客的態度不當,也可能是某起事件讓某人被迫承擔了後果。而一旦他們感覺受委屈,就可能進一步向業主或主管反映,導致我們面臨調離或更嚴重的後果。
因此,身為保全員,我們應該時常自省:
• 哪些互動方式可能讓人感到被冒犯?
• 哪些應對模式容易引發誤解?
• 我是否在工作中展現了足夠的尊重、耐心與專業?
只要能在日常中不斷調整與修正,便能減少與他人的摩擦與誤會。
我記得一本書說過:「態度決定高度。」在職場中,這句話尤其真實。因為職場不只是做事的地方,更是人與人互動的場所。人際關係的經營,往往影響了我們的升遷、去留與未來發展。
但當然,態度好,還要有基本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如果連基本職責都無法勝任,再好的態度也無法彌補缺失。就像人家講話時,若我們像鴨子聽雷、聽不懂內容,自然也無法做出正確回應。只有具備知識與理解力,才能應對自如,從容應變。
這,就是知識與態度結合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