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每人都有他的脾氣


在職場上,有兩種人,我怎麼看都不順眼。


第一種人,明明能力平平,卻總是對上司畢恭畢敬,拍馬屁拍得不遺餘力;轉過身,卻對下屬頤指氣使,斤斤計較得像個小官僚。


第二種人,整天沉迷於辦公室政治,熱衷拉幫結派、孤立異己,好像工作不是為了完成目標,而是為了贏下一場無聲的戰爭。


我對這樣的人,有種說不上來的厭惡。那不是單純的看不慣,而是一種「我絕不想成為他們」的強烈抗拒。老實說,現在回想起來,這種排斥裡,其實也摻雜了一點「忌妒」。


因為他們升遷得快、人脈廣,總能在關鍵時刻站在對的位置;而我,只能在一旁咬牙切齒,覺得這一切根本不公平。



成為主管後低成本協作的開始


直到我自己成為主管,才真正理解,為什麼那些我曾經不屑的手段,在職場上這麼常見。


管理的現實是,我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必須倚賴「穩定」的人,也需要那些知道什麼時候該沉默、什麼時候該配合的人。


有時候,我甚至感激那些懂得自我推銷、主動請纓的人。至少,他們讓事情推得動,減少了不少棘手的麻煩。


我才意識到,那些我過去視為「拍馬屁」「搞政治」的行為,對管理者而言,往往是另一種「低成本協作」。


他們知道對誰該示弱、對誰該強勢,這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對人性的深刻理解。


從那之後,我不再急著對某些行為下定論。我開始學著判斷背後的動機:他是在討好上級,還是真的在為團隊爭取空間?他是在爭功,還是想為計畫獲取更多資源?


這些問題,比我過去自居「道德制高點」時,來得更具建設性,也更貼近我此刻身為主管的角色。



職場裡最受用的道理


後來我明白,成為成熟的職場大人,並不代表必須變成我曾討厭的那種人;但也不能永遠停留在「我不喜歡」的情緒裡自我安慰。


辦公室政治的重點,不在於要不要參與,而是你是否懂得遊戲規則,能不能用對的方法應對。不是每一場角力都值得投入。我必須清楚: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退讓?


我學會了「敬而遠之」。那不是逃避,而是選擇一種,既能堅守原則、又不與體制正面衝突的距離。我依然重視專業和透明,但也不再天真地以為,只要努力,就一定會被看見。


當視野被拉到更高的層次,我開始思考:該如何善用向上管理和辦公室政治的技巧?我學會了提前溝通、鋪路、經營人情,也學會了幫助他人成功,讓自己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坦白說,這些是我曾經最抗拒去學習的事,但最後,卻是我不得不學的生存之道。


這一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自己變得多圓滑,而是我終於能不再情緒化地看待那些曾經瞧不起的人。


他們的選擇,或許不是我會走的路,但至少,我學會了理解,而不再急著批判。這,成了我在職場裡,學得最晚,卻最受用的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