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警察也會違法他們是執法者,保全員是勞工懂的法律更少

  

📌【我們保全員該怎麼做?—站穩角色,守住界線】


有時候在新聞或網路影片中會看到一些保全「出手干預」或和住戶、訪客起衝突的畫面,其實那樣做是違法的。如果角色換成我們自己,就會知道這些行為早就超出保全該做的範圍,甚至可能惹上官司。


我們保全是「勞工」,不是警察,也不是執法單位,沒有什麼「強制力」這種東西。

我們的工作是:「守住大樓安全、防止意外發生」,這叫做安全防護工作。




🎯【那我們的角色是什麼?】


簡單講三個重點:

1. 我們保的是建築物和設備的安全,不是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糾紛。

2. 住戶和員工的人身安全,在有疑慮時我們可以協助,但不能限制他們自由(不可以鎖門、不可以把人架走、不可以強制趕人)。

3. 我們不是當事人,也不是法官或警察,我們是「旁邊協助處理的人」,要保持中立,不要插手太深。




🧭【遇到住戶跟訪客吵架、威脅怎麼辦?】


例如:住戶被訪客罵,或訪客講話有威脅性,這時我們怎麼做?

1. 先保持冷靜,觀察現場狀況,不要馬上介入。

2. 如果狀況升溫,可以「勸一下」雙方冷靜,但不要講太多。

3. 能隔開就隔開,像是請一方先到管理室或另外一邊講話。

4. 如果看起來快打起來了,馬上報警,並當場跟他們講:「我們已經報警了,請冷靜等警方處理。」



✅ 切記:

不要碰人、推人、拉人。

勸說不用長篇大論,重點是「避免衝突」、「不要火上加油」。

保持第三者立場,幫忙維持現場安全,不要當仲裁者。




📚【我們能做多少?】


老實說,在人身安全沒有立即危險的情況下,我們能做的真的不多。但如果情況緊急,我們的角色是協助報警與維持安全減少衝突,不是出手制止或裁決誰對誰錯。


大家記得幾句話就好:

不是我們的責任,不要搶著扛。

不是我們能處理的,交給警察來。

我們只保護現場安全,不參與私人糾紛。


私闖民宅,拔插頭毀損


警察抓逃逸移工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好員工的定義,你做到那一種

 當一位「好員工」


理想中,做好一位員工,應該是這樣的:

要有求知的慾望,願意主動學習、追求真實。

遇到問題時,不是等著別人給答案,而是主動去找出正確的知識與解法。

這樣的員工,是組織裡的自燃者,也是自我進化的實踐者。


但在某些主管心中,「好屬下」的定義可能不是這樣。

真正讓主管覺得安心的,往往是那種能「代替主管解決紛爭」的人,

是能默默提升效率,甚至「做出貢獻、讓主管受惠」的人。

如果還能在關鍵時刻,主動出面背黑鍋、扛責任——那更是得力助手。


而當我們來看「基層好員工」的社會印象,可能又是另一套樣貌:

自私封閉、只管自己份內的事,但卻絕對「聽話」。

不提意見、不多說話、好管理、易控制。

不求功勞,但求不添麻煩。


這三種「好」,彼此矛盾卻同時存在於現實職場中。

理想的員工懂得追求真實,但現實裡卻常需要放下真實、扮演角色。

主管期望的是「可用的人」,而基層生存靠的是「少犯錯、不惹事」。


於是我們看到,越主動的員工,可能越容易過勞;

越沉默的員工,反而越受歡迎。

這不是制度的錯,而是文化的映照。

問題不是出在「誰該怎麼做」,而是我們是否敢去重新定義:

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肯定的「好員工」。



———


另一種「好員工」——專業沉默型,他們少言、少表態,但靠實力為公司創造價值。


還有一種好員工

不是靠表現積極、配合度高、情緒穩定來獲得認可。

而是靠實力與成果,默默地撐起公司的核心價值。


他們不多說話,卻專注替公司發展產品。

不多話,卻持續推進技術的邊界。

不爭辯,不解釋,不討好,卻實實在在帶給公司更多的利潤與競爭力。


他們是另一種形式的「貢獻者」。

不靠情緒管理來贏得喜歡,不靠服從來換取信任。

而是用技術說話,用結果證明一切。


我稱他們為——工程師。

百分之百自戕

 

固執的深處


人總習慣選擇相信自己原有的認知與判斷,而不是輕易接受新的觀點。

這樣的堅持,有時是信念的力量,不輕言放棄。

但更多時候,卻是溝通的障礙、認知的封閉。


它是人性的大缺點。

像是蛇籠,把我們困在自己編織的知識與經驗裡。

也像是一道無形的牆,或一座高山峻嶺,阻擋我們前進與理解的腳步。


固執讓人難以辨識真實,卻又渴望那份「美好」。

於是

我們容易接受那些虛構的願景——看似誘人的「大餅」。

那不是希望,而是貪婪的投影。


貪婪,是幻想出來的美好未來。

是對現實的不滿所生出的替代品。

我們之所以容易被騙,不只是因為無知,而是因為內心的固執:

不信任別人,卻也過度信任自己的想像。


固執與不信任,是一體兩面。

一面讓人看似堅定,另一面卻讓人無比脆弱。



「以事驗、以事證」才是最好解決辦法。


固執—自己傷害自己。

 

人有一個很矛盾的特質——它既是優點,也是缺點,那就是「固執已見」,簡稱「固執」。


固執的表現,常常源自於不信任。


當一個人面對未知或變動時,往往選擇相信自己原有的認知與判斷,而不是輕易接受新的觀點。

這種不輕易改變立場的態度,有時會讓人顯得封閉、抗拒。


但同時,也可能是堅持信念、不輕言放棄的力量來源。


舉例來說

一個人在準備應徵工作時,從投遞履歷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建立一種信任與心理暗示:我要好好表現,這份工作值得我努力。

他會準備自己的優勢與專業知識,努力展現出來。

會去了解即將入職的公司理念、產品、市場與未來發展。

也會試圖在面試中,把自己的理想與公司的目標相互連結。

在撰寫工作經驗時,往往也會強調責任感與學習熱誠,塑造出一個「理想的自己」。


隱含著一種積極的固執——說服自己相信這家公司值得投入,相信自己可以勝任,也相信自己在其中能有所發揮。


———


但,問題往往發生在真正入職之後。


也許幾天、也許幾個月,那個曾經承諾努力的自己,漸漸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恢復原樣的舊習慣與態度。

曾經在履歷上所寫的「認真負責」、「積極學習」,逐漸被疲憊、抱怨與退縮所取代。

那種落差,讓人不禁懷疑:那份初衷,到底是真實,還是只是求職時的手段?


其實,這正是固執的另一面。

如果固執只是用來堅守舊我、不願調整與面對現實,它就會變成停滯不前的枷鎖。


固執,不該只是保護舊有的自己,而應該用來堅持成為更好的自己。

若能自我覺察與引導,固執未嘗不是一種力量——甚至,是一種走得更遠的力量。

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還是由你自己做決定;決定的結果由自己來承擔。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選擇和判斷的自由;分享觀念是出於善意,但不是強迫他人接受。**

這是成熟而尊重他人的態度。


世界很大,我能真正照顧的,其實只有我自己。

想要影響家人——包括妻子、兒子、女兒——這其實很困難。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和選擇。


所以當我在分享觀念的時候,我會加一句話:

「我說的是我所知道的事情(知識),但我說了,不代表你就一定要聽。」

最終要做什麼決定,還是你自己說了算。


也因此,不論你將來跟誰談到這個話題,都請你自己先去查證、理解,然後再去分享。

因為我是第一個說這些話的人,但我不會幫你背書。



So whenever I share an idea, I always add this:

“What I’m sharing is based on what I know (my knowledge). Just because I say it doesn’t mean you have to believe it.”


In the end, the decision is yours to make.


And if you ever talk about this topic with others, make sure you’ve done your own research and verified it before passing it on.

Because I may be the first to bring it up, but I won’t be your guarantor.

保護自己,應該做的準備,依據法律規定職務以及社會新聞案例彙整內容(理想狀態)

 1️⃣ 出勤前準備

 穿著整齊:制服乾淨、徽章名牌佩戴正確

 裝備檢查:手機/對講機/筆記本/筆/錄音筆/工作手套等完整

 文件與聯絡名單準備:包括SOP簡卡、緊急聯絡人(公司主管、警察、管理處)



2️⃣ 班前交接流程

📋 與前一班同事確認異常事項:

事件、塔機、保全室機具、門禁漏洞

設備異常、特殊訪客、住戶抱怨、緊急聯絡情況

 紀錄交接內容並拍照異常:

使用筆記本記錄事項、拍照存證並備份

🔍 留意需跟進事項並確認責任人:

誰負責?跟進期限為何?



3️⃣ 巡邏與監控(安全維護流程)

🧭 執行巡邏:依路線巡查管理範圍(含地下室/停車場/公共空間/特定建築)

不得進入業主管理範圍以外的土地或公共道

📹 監視器監控:

留意出入口車輛、人員借道、不尋常動靜

有畫面疑慮需進場確認(但不可尾隨、不盯某人)

📷 異常時處理:拍照、錄影、紀錄、通報主管或管理處



4️⃣ 出入登記與訪客接待

▶️ 訪客登記:詳細收集資料(姓名、身分證最後四碼、來訪原因、進出時間)

 嚴格查驗身份文件:如無證件或拒絕配合,可拒絕進入,不怕對方不高興

🧍‍♂️ 親切講話:語氣禮貌但保持分寸

🛡️ 特殊情況處理:如對方情緒激動,馬上錄影、報警、通報主管



5️⃣ 處理突發狀況(安全防護流程)

1. 評估狀況:拍照、錄影、判斷危險等級

2. 立即回報:對講機給公司主管/撥打緊急電話警告

3. 勸離現場、控場:避免旁觀者加入、不讓情況惡化

4. 必要時報警:涉及違法、肢體或傷害風險時

5. 持續錄影、保留證據:照片、錄音、文字紀錄皆可

6. 事件後交接:將所有資訊記錄在事件檔案,交接班說明



6️⃣ 特殊處理事項(法律防範要點)

⚠️ 擅自移車:不做 → 拍照通報交通單位或管理處

⚠️ 拾得遺失物:私藏 → 立即交由管理處或警方處理

⚠️ 個資處理:不要抄或存證 → 讓業主管理處捕捉存放

⚠️ 性騷、跟蹤、搭訕:不要注視、不搭訕、不偷拍

⚠️ 肢體衝突:不要主動出拳或使用器械 → 對方先動可保衛,但力度低一級

⚠️ 接受非法命令時:不能執行 → 禮貌拒絕+錄音+通知公司



7️⃣ 日常交接與報告

📝 班末紀錄必寫:巡查路線、訪客數量、事件紀錄、設備異常

📎 異常處理彙報:如突發事件、投訴反映、接獲命令違規等

🔗 備份紀錄:照片、錄影、錄音檔、筆記內容



8️⃣ 工作後隨身整理(下班後流程)

 清查裝備是否完好歸位

 不留個資、訪客紀錄等資料在保全室或個人物品中

🔐 工作裝備、紀錄應鎖存至保全公司或轉交相關單位

👋 與下一班同事交接異常事項、後續處置說明



🧠 注意守則(口袋版)

依法行事:不做超出職責之事

不越權:門禁、巡邏、通報範圍內執行

有紀錄:凡事拍照錄影存證

禮貌有底線:對人親切但不逾越

防衛合規:避免肢體衝突,必要時低一級自衛

拒絕違法命令:留證據、回報公司或報警



🔧 補充建議

📎 歸檔一份緊急聯絡表

📱 隨身錄音筆與筆記本

📦 保全室內只放必需紀錄,不留私人資料

📚 定期上法律與性騷擾防治相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