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的時候常常提醒自己「把握時間珍惜生命」!
時間?
生命?
現在很多人說活在當下!
當下?
其實現實的解釋「自求、自覺、自願」最後每分每秒經過時,自己決定往那裡走⋯
簡單來說:由自己決定下一秒方向⋯
未來終究是未知數⋯
這是悲觀無奈時給自己的安慰(安慰)(安慰)(安慰)
我假設一下:
她(他)112/11/12日,因為她在12月/22日有事!
通常有事(假設是去度假)?
那麼有了度假的念頭,會考慮什麼?
會大概計劃一下(最終住宿地點)。
第一天:然後,才會有中途的規劃出現,早餐中餐會在那裡吃飯,或者是停留看風景、走步道、觀賞植物花等。
第二天: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餐。
然後,再臨時規劃行程,依家人隨性生活步調安排下一站。
有時候,因為感覺沒有什麼好玩的,及心情或外部影響打擊,臨時取消直接回家,又或者是去安排新的景點參觀行程。
從以上內容來看,給我們什麼結論心得?
其實活在當下,這個文字意思,我認為是錯的。
基本上,任何人都有心理計劃或規劃,才會去做某一件事
因此
在人的每分每秒中,都有臨時性行程。
那麼換個角度看待每分每秒時,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
我假設:
2017年我有15萬存在銀行,第一次擁有了一筆錢。
我可以做什麼?
可以?「買機車、買汽車不夠、買手機平板、買自己喜歡的衣服用品、還是花天酒地」。
我當時很迷茫😶🌫️
2018年6月去找我姐姐,看到我姐姐一至五每天看電視播報股票。
就問她們為什麼天天看,她說:有投資。
然後,說了一堆,我聽不懂。
回家後,我利用平板在網路世界學習股票是什麼東西。
一週後,我得出自己的心得結論。
我開始計劃,如何看懂股票圖示及數據
我開始自己定義股票
我開始研究如何在高低起伏的數據中「能賺錢」
然後
我就在銀行股下手,因為價格低,我買的起。
在2017到2018年的薪資有15萬元,月月增加當中,也月月投入。
我計劃,我設定心理原則,我強制執行,做好心理建設,做好情緒管理,預想外部誘惑等等規劃後。
在2018年6月正式嚐試去投資⋯
現在2023年,從2018年獲利萬元,每年獲利遞增,加薪資全部投入。
我一樣騎機車上班,每個月生活開銷5~7千元,或至1萬不等。
月薪勞保記錄30300元。
與在坐的各位來說,是最低的吧⋯⋯
但是我個人擁有的快到以下新聞的數字:
2023年安聯全球財富報告中,台灣在全球最富有國家排名中名列第五,和前一年名次持平,而2022年底每位台灣人平均擁有的淨資產約新台幣479萬元,創下歷史新高,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新加坡。
「當下」
我覺得,未來是未知數,沒有任何人是活在當下。
這是悲觀無奈給多數人「安慰用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