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

人生像煙霧一樣 把握當下

 小學的時候常常提醒自己「把握時間珍惜生命」!

時間?

生命?

現在很多人說活在當下!

當下?


其實現實的解釋「自求、自覺、自願」最後每分每秒經過時,自己決定往那裡走⋯

簡單來說:由自己決定下一秒方向⋯


未來終究是未知數⋯

這是悲觀無奈時給自己的安慰(安慰)(安慰)(安慰)


我假設一下:


    她(他)112/11/12日,因為她在12/22日有事!

通常有事(假設是去度假)?


那麼有了度假的念頭,會考慮什麼?

會大概計劃一下(最終住宿地點)。

第一天:然後,才會有中途的規劃出現,早餐中餐會在那裡吃飯,或者是停留看風景、走步道、觀賞植物花等。

第二天: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餐。

然後,再臨時規劃行程,依家人隨性生活步調安排下一站。

有時候,因為感覺沒有什麼好玩的,及心情或外部影響打擊,臨時取消直接回家,又或者是去安排新的景點參觀行程。


從以上內容來看,給我們什麼結論心得?

其實活在當下,這個文字意思,我認為是錯的。

基本上,任何人都有心理計劃或規劃,才會去做某一件事

因此

在人的每分每秒中,都有臨時性行程。


那麼換個角度看待每分每秒時,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


我假設:

2017年我有15萬存在銀行,第一次擁有了一筆錢。

我可以做什麼?

可以?「買機車、買汽車不夠、買手機平板、買自己喜歡的衣服用品、還是花天酒地」。


我當時很迷茫😶‍🌫️

20186月去找我姐姐,看到我姐姐一至五每天看電視播報股票。

就問她們為什麼天天看,她說:有投資。

然後,說了一堆,我聽不懂。


回家後,我利用平板在網路世界學習股票是什麼東西。

一週後,我得出自己的心得結論。


我開始計劃,如何看懂股票圖示及數據

我開始自己定義股票

我開始研究如何在高低起伏的數據中「能賺錢」


然後

我就在銀行股下手,因為價格低,我買的起。

20172018年的薪資有15萬元,月月增加當中,也月月投入。


我計劃,我設定心理原則,我強制執行,做好心理建設,做好情緒管理,預想外部誘惑等等規劃後。

20186月正式嚐試去投資⋯


現在2023年,從2018年獲利萬元,每年獲利遞增,加薪資全部投入。

我一樣騎機車上班,每個月生活開銷57千元,或至1萬不等。

月薪勞保記錄30300元。

與在坐的各位來說,是最低的吧⋯⋯


但是我個人擁有的快到以下新聞的數字:

2023年安聯全球財富報告中,台灣在全球最富有國家排名中名列第五,和前一年名次持平,而2022年底每位台灣人平均擁有的淨資產約新台幣479萬元,創下歷史新高,在亞洲國家中僅次於新加坡。


「當下」

我覺得,未來是未知數,沒有任何人是活在當下。

這是悲觀無奈給多數人「安慰用的詞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