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一個很矛盾的特質——它既是優點,也是缺點,那就是「固執已見」,簡稱「固執」。
固執的表現,常常源自於不信任。
當一個人面對未知或變動時,往往選擇相信自己原有的認知與判斷,而不是輕易接受新的觀點。
這種不輕易改變立場的態度,有時會讓人顯得封閉、抗拒。
但同時,也可能是堅持信念、不輕言放棄的力量來源。
舉例來說
一個人在準備應徵工作時,從投遞履歷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建立一種信任與心理暗示:我要好好表現,這份工作值得我努力。
他會準備自己的優勢與專業知識,努力展現出來。
會去了解即將入職的公司理念、產品、市場與未來發展。
也會試圖在面試中,把自己的理想與公司的目標相互連結。
在撰寫工作經驗時,往往也會強調責任感與學習熱誠,塑造出一個「理想的自己」。
隱含著一種積極的固執——說服自己相信這家公司值得投入,相信自己可以勝任,也相信自己在其中能有所發揮。
———
但,問題往往發生在真正入職之後。
也許幾天、也許幾個月,那個曾經承諾努力的自己,漸漸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恢復原樣的舊習慣與態度。
曾經在履歷上所寫的「認真負責」、「積極學習」,逐漸被疲憊、抱怨與退縮所取代。
那種落差,讓人不禁懷疑:那份初衷,到底是真實,還是只是求職時的手段?
其實,這正是固執的另一面。
如果固執只是用來堅守舊我、不願調整與面對現實,它就會變成停滯不前的枷鎖。
固執,不該只是保護舊有的自己,而應該用來堅持成為更好的自己。
若能自我覺察與引導,固執未嘗不是一種力量——甚至,是一種走得更遠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