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舉例,大家自己舉一反三)才能讓你保全員工作順遂
說到「人性」,很多人可能會聯想到什麼善惡、本能之類的大議題。
但其實,人性有時候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選擇、反應、思考裡。像是你面對一件事情時會怎麼決定?你看到別人教你做事時會不會想提出問題、甚至建議?這些其實都跟我們心裡的「觀念、想法、思維」有關。
先來講講「觀念」。
觀念就像是你心裡的一套「處事指南」。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選擇或問題時,並不是臨時才想法子,而是早就有一種習慣的處理方式。
這就是觀念。比方說,有些人遇到困難的事,第一反應是先想怎麼處理,而不是慌張,因為他們內心早就有一套判斷標準。這樣的人,做事會讓人覺得很穩、有主見。
這叫「觀念清楚」。
接下來是「想法」。
有些人在學東西或接觸新事物時,不會只是乖乖聽,而是會主動提問、不懂就問,甚至會提出自己的建議或改法。這種人我們會說「有想法」。
但現實是,這種人有時會被誤會。
特別是在比較傳統的環境裡,長輩或主管可能會覺得「你是不是太愛出頭?」「講那麼多幹嘛?」有想法的人常常被當成麻煩、甚至傻。
但事實上,他們只是比較主動思考,不是亂來。
然後是「思維」。
這比想法更進一步,是一種條理性的思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能夠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知道為什麼要做、要做到哪裡、怎麼做最有效率。
他們腦袋裡會自動排出順序,有邏輯、有策略。
可是這種人,也很常被貼上「難帶」、「太聰明」、「問題人物」的標籤。
因為在某些環境裡,主管只想你照做,不想你「想太多」。
這時候,思維清楚反而變成一種壓力。
說到底,我們心裡的這些活動,其實都不是突然冒出來的。
它們是我們過去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一種累積。
你看過的書、遇過的人、受過的教育、甚至小時候的一句話,都可能變成你面對問題時的參考依據。
這就是「人性的底層邏輯」——我們不是臨時在思考,而是從記憶中撈出答案再包裝。
有些古人的故事,其實也都在說這些事。
像《孟母三遷》就是在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環境改變人」這句話,到現在都還在流傳,還有那句「不是環境適應你,是你要去適應環境」。
聽起來好像是人生哲學,其實也在提醒我們:在社會裡,會思考、懂得變通,是生存的重要條件。
我們每天都在「待人接物」,也常感受到「人情冷暖」。
有時候你幫了別人,對方不一定感激;有時你只是說了實話,就得罪了人。
職場上更是如此,該不該講真話、要不要多說一點自己的想法,都是一場場心理戰。你得保護自己,又不能太冷漠;你想做得好,又不能表現得太「搶風頭」。
這時候,觀念要清楚、想法要靈活、思維要有邏輯,才能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說到底,人性這東西啊,不只是哲學命題,也不是什麼高深理論。
它其實就藏在我們每天的念頭、選擇和反應裡。懂得看清楚自己的內在運作,搞懂自己是怎麼想事情的,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更是一種生存智慧。
這也說到了重點:在職場裡,光會做事是不夠的,還要懂得「站隊」。
你一定會遇到這種情況:辦公室裡有很多小圈圈,你是自己人,還是對立面,差很多。
講白一點,你要知道你是跟誰混的、你要靠誰吃飯、你要讓誰開心。
第一個要顧的,是發你薪水的人。
他叫你做什麼,你就優先做什麼。
他交代的事,再煩也要先處理。
這不是沒原則,是因為他給你錢。
你讓他滿意,他才不會把你換掉。
第二個,是可以決定你升不升官的人。
這種人講話有份量,平常就要觀察他的喜好、工作風格,想辦法讓自己成為他的「得力助手」。
他想要什麼成果,你就幫他鋪路。
他成功了,你也有機會往上;他被看見,你才會被帶起來。不要爭功,不要搶風頭,這時候低調是種智慧。
第三個,是那些平常最愛抱怨、最會在背後說人閒話的人。
你不要覺得這種人不重要,他們嘴巴碎,可是影響力大。
如果他不喜歡你,可能三言兩語就讓你被邊緣化。
所以平常就要做點佈局,偶爾誇他一下、請他喝個咖啡、讓他有被尊重的感覺。
他有面子,就會幫你講話;他喜歡你,就會幫你擋子彈。
說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有分寸。
你不是沒能力,而是不能讓別人覺得你「太有能力」。你不是不能有想法,而是不能讓錯的人覺得你「不好控制」。你不是不會思考,而是要選對時機表現你的判斷力。
這些東西,學校沒教,長輩不講,但它就是真實的職場——真實的人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