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脾氣壞難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保全團隊中的性格與職場生態


人的脾氣,其實是由思想觀念與行事邏輯累積而成的。自有意識以來,每個人都在經歷不同的環境與事件,慢慢形成自己的執著與判斷方式。即便別人給予建議,我們也未必會完全接受,更多時候還是會依循自己的觀點去做決定。在與人溝通時,這套內化的邏輯便成了判斷情境的基準。


在保全駐點的團隊裡,成員之間包括基層幹部與同事,每個人的性格與想法都不同。要讓合作順暢,首先必須理解彼此的脾氣與心理容忍底線,避免不必要的摩擦與心理受創。理想的交辦方式,是先詢問對方是否瞭解,再解釋事情的內容與可能的處理方法,等對方明白後再著手執行。這樣的互動雖然溫和,但並非每個人都會採用,因為脾氣的差異往往比規章制度更能左右行為。


在職場中,可以觀察到幾種典型的性格模式。

有些人以自我為中心,只做自己喜歡的事,能少做絕不多做,口頭交辦的事若沒有書面記錄,很可能轉眼就忘。他們不會主動改善環境,也不會想方設法提高效率。另一種人則被稱為「適故型」,深知職場分寸,能隨局勢調整做事態度——有時積極進取,有時則選擇固守本位、安穩過日。這類人往往要看目標在哪裡,若有升遷機會便全力以赴,否則就按兵不動。


還有一種人,天性聽話,對上級指令絕對服從。他們可能「雞毛當令箭」,把小事當大事辦;也可能只是本分地執行任務。這種性格的優點是執行力高,但缺點是缺乏自主判斷,一旦指令有誤,容易造成連鎖失誤。


更多數的人,其實沒有明顯的性格標籤。他們在遇到不如意時要嘛情緒爆發,要嘛選擇忍氣吞聲,平日得過且過,只求準時上下班、穩定領薪。有些人話多,有些人話少,工作態度多是「照件計酬」,有時也會練就一身混水摸魚的本領,成為主管眼中的「問題員工」。


在任何職場,也存在一群特別擅長人情世故的人。他們懂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靈活調整表達方式以適應對象,這能讓他們在協調與溝通上得心應手,但若缺乏界限,也可能在不同群體間傳話,造成誤解與不信任。


影響脾氣的根本因素,常常是「貪」與「慾望」。利益會改變一個人的立場與判斷,使人趨向有利的一方。慾望也能成為推動生活的動力,只是當理想與目標過度受利益驅動時,就會變成理想化的貪。是非對錯,往往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模糊,由各人自行定義。


在保全團隊中,理解這些不同的性格模式並非只是觀察的樂趣,而是有效管理與協作的基礎。當你知道誰需要書面交辦、誰需要情緒照顧、誰適合衝鋒在前、誰適合穩守後方,你就能將不同的脾氣轉化為各自的優勢,讓團隊在差異中找到平衡。畢竟,脾氣雖是天性,但善用脾氣,才是職場的真正智慧。



真實案例 1:口頭交辦引發的誤會


某商辦大樓的晚班保全阿志,屬於典型的「自我中心型」。主管口頭交代他晚上九點後要檢查地下停車場的消防設備,阿志當下點頭答應,但心想「這麼晚做很麻煩,反正平常也沒事」,就打算隔天早班來再補做。沒想到當晚管委會突擊檢查,發現消防設備巡檢表上沒有當天紀錄,直接向保全公司投訴。主管雖然知道阿志的個性,但因為沒有書面交辦,責任只能雙方各背一半,阿志卻仍認為「只是運氣不好」。


啟示:對容易遺忘或偷懶的人,重要任務必須書面化,最好當面確認簽收。



真實案例 2:聽令過頭的尷尬場面


另一位保全小李,屬於「聽話執行型」。一次社區住戶臨時搬家,臨時請求開放貨梯使用時間延長至午夜。主管交代小李「住戶需求為先,盡量配合」,小李便直接放行,沒有再通知管委會或其他值班同事。結果其他住戶因搬運噪音投訴,甚至有人打電話報警。小李事後很無辜地表示:「主管說要盡量配合,我只是照辦。」


啟示:對聽話型員工,必須交代明確的界線與例外處理流程,避免過度執行導致反效果。



真實案例 3:情緒化的突發衝突


日班保全阿美,屬於「情緒化型」。有一天,一位外送員因忘帶證件被擋在門口,她用不耐煩的語氣回絕,外送員情緒也被挑起,雙方爭吵引來住戶圍觀。雖然事後查明阿美並無違規,但整個過程被住戶錄影上傳到社群,對保全團隊形象造成影響。


啟示:情緒管理是保全現場的必修課,即使處理得再正確,態度失分仍可能造成公關危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